第(2/3)页 “这已经不是简单的考试了,现在,它上升到了政治的高度,于咱而言,都是一个棘手的难题啊!” 他反倒还希望有人徇私舞弊了。 这样杀几个人,掉几颗脑袋,就能平息北方人的怒火,非常的简单。 没人舞弊……事情反倒复杂了! “我先前听宋师傅说,还有一个因素,造成北方士子稀少。” 朱橘忽的又道, “应天对于北方偏远地区的士子来说,实在是太远了,他们有些人赶路都要耗费许久。” “尤其是这一次,您举行会试又比较急,南方人倒是都能赶到,毕竟就在周边,但北方人却有许多缺考的,等他们辛辛苦苦赶到应天,考试都快结束了,后面两场考试,我接待了不少这种情况的北方士子,他们无不沮丧落泪。” “要不然,您再给那些缺考士子一个机会?” 听到这番话,朱元璋站起身来,在院子里来回踱步。 “不可,不可……” 他轻声道, “科举有科举的规矩,岂有补考之理?” “不过,你之前说的也有道理,大明是新创之国,倒也不必那么古板……” “嗯……还是不行,不能开这个口子……” “咱得想想,好好想想……” 朱元璋想着想着,竟然是缓缓踱步,朝着门外走去。 “陛下……” “别打扰咱!想事情呢!” “……是。” 随行的内侍被朱元璋打断,只能是恭恭敬敬的跟在他身后,不敢走远,也不敢离得太近。 就这么的,老朱招呼也不打一个,已然是渐行渐远。 “父皇他这是……” 徐妙云小心翼翼的走到了院内,小声问道。 朱橘摇了摇头。 “哎!当皇帝难啊!你看,想选拔几个官员都那么多事儿,得考虑这影响那反应的,根本不是想象中的为所欲为,估计老爹今天晚上又睡不着了。” 他感慨道, “这也就是我为什么不想参与政治的原因,太劳心劳神了!要当一个明君,绝对会少活很多年!” “简直是跟我长生的目标背道而驰啊!” “老婆,以后咱当一个闲散王爷,你当一个闲散王妃,咱们逍遥天地,恣意山水,好不好?” 听到这话,徐妙云抿嘴一笑。 “夫唱妇随,我都听你的。” 她轻轻按揉着朱橘的肩膀,柔声道。 朱橘嘿然一笑,摸了摸徐妙云的手,再度闭上了眼睛,享受按摩。 …… 几日后。 奉天殿内,一众新科进士站成了几排,神色皆是有些紧张,亦有几分期待。 待会儿,他们就可以一睹天颜,见到大明朝的皇帝了! 若能被皇帝钦点为状元,那绝对会青史留名啊! 哒哒。 哒哒。 两道脚步声传来,惹得众进士纷纷抬头。 没有看到陛下,倒是看到一张熟悉的面孔—— 科举总裁,吴王殿下! 那么显然,在吴王身边的这位身穿明黄色团龙袍的人,就是当今太子了! “这便是我大明朝的新科进士?” 朱标仔细的打量了一众进士一番,有些好奇的道, “不知道他们才学如何。” 朱橘扫视了几眼,便收回了目光。 在一起打了九天的交道,这些人都是熟面孔了。 “老爹这两天估计正绞尽脑汁的想法子考他们呢。” 他笑道, “咱俩看戏就成。” 话音刚落,一道雄伟挺拔的身影已是从后殿走了出来。 只见朱元璋龙行虎步,一路走到了殿中,威严的目光扫视着一众新科进士,脸上看不出喜怒。 “参见陛下!” “吾皇万岁,万岁,万万岁!” 李善长和宋濂以及一众礼部官员急忙下拜,领着三十六位进士一起叩拜皇帝。 哒!哒!哒! 朱元璋踩着玉阶走向龙椅,那脚踏之声,仿佛是踩在了众人的心脏上,紧张的他们一抽一抽的。 唰! 只见朱元璋袖袍一甩,缓缓落座,坐定之后,方才抬手道: “平身吧。” “谢陛下。” 李善长和宋濂相视一眼,皆是看到了对方目中的惊疑之色。 按理来说,今天陛下应该高兴才是啊!怎么会如此严肃? 没等他们多想,朱元璋已然开口道: “科举考试,是国家选拔人才的重要制度,乃国之重典!大明这第一场科举,从乡试到会试,再到现在的殿试,未曾出现什么纰漏,这一点,李善长、宋濂,你们有功。” 李善长和宋濂闻言,迅速出列。 “陛下,微臣不敢贪功,科举圆满落成,乃吴王殿下统筹有方。” 李善长拱手道, “臣等都是在吴王殿下的指点下做事,要论有功,吴王殿下当居首功。” 宋濂亦是拱手道: “臣附议。” 众礼部官员也都纷纷拱手附议,把大功劳推给朱橘。 朱橘耸了耸肩。 “不必推脱,有功之人,朕都会赏。” 朱元璋微微颔首,道 “不过,会试是结束了,但要说科举圆满落成,却还未曾。” “三十六位进士水准如何,还需朕亲自一试。” “来啊,把东西搬上来!” 说惯了‘咱’,一下子要说‘朕’,他还真有点不习惯。 但没办法,毕竟是殿试这样的场合,老朱还是尽可能的让自己表现的庄严肃穆一点,不能太随意了。 咚咚! 一声令下,只见几个銮仪卫走了进来,俩人一组,将三个大筐给搬到了奉天殿内。 咣! 三个大筐落地,砸的金銮殿都发出一声闷响。 众新科进士神色好奇,但又不敢乱看,只能是伸着脖子瞄了几眼。 “殿试,考你们什么呢?” 朱元璋沉声道, “要说做文章,能站在这里的,一个个都是好手,难不倒你们。” “要说吟诗作对,附庸风雅,朕不是宋朝皇帝,对于风花雪月并无兴趣,那些诗词歌赋也不能兴邦安国。” “想来想去,考你们一个最简单的问题吧!谁答得最好,最精准,就是咱大明朝的第一个状元了!” 听到‘大明朝第一个状元’几个字,众新科进士皆是兴奋了起来,一个个摩拳擦掌,准备大显身手。 “摆在你们面前的,是三筐稻谷!” 朱元璋道, “你们可以用眼睛观察,也可以上手摸一摸。” “咱的题目是,辨别这三筐稻谷的产地、成色,以及它们之间的区别。” “时间是一刻钟,开始吧!” 众进士:“???” 李善长、宋濂:“???” 听到这个题目,殿内一干人等皆是满脸的懵逼,只有朱橘噗嗤一声笑出了声。 “还真有老爹的,哈哈……” 他笑道, “让这些锦衣玉食,两耳不闻窗外事,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士子辨别稻谷?” “这要是叫个老农来,估计直接可以当状元了!但是他们嘛……够呛。” 朱标抚了抚短须。 莫非父皇这几天冥思苦想的考题,就是这个? 他走上前去,随意扫视了几眼稻谷,亦是有些懵逼。 还真别说,这考题要是出给他,他也得抓耳挠腮! 而此刻,众进士走到稻谷筐前,左看看,右摸摸,也都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。 “这,怎是这样的考题啊……太怪了吧?” “是啊,我文章准备了,诗词歌赋也都演练了,可结果来这么一出……” “这稻谷,我吃是吃了三十几年了,可要说辨别,这还真……我是连米都没淘过……” “……” 一众才子,看着三筐稻谷犯了难。 胡说八道当然可以,但他们也不敢在皇帝面前信口胡诌啊! “怎么,这么多人,就没有一个人辨别的出来?” 朱元璋面色微冷,毫不客气的道, “全都是书呆子?无用之辈?” “这三筐稻谷,随便找个乡野老农来都能辨别,你们居然一个都不行?” 听到‘书呆子’这个评价,宋濂神色略有几分不忿,出列道: “陛下,您这考题……是不是太另类了一些?” “纵然不考文章、诗词,那也应该考实事策论,方能让新科进士们展露自己的才华。” “辨别不出稻谷,也不能说进士们都是无用之辈呗?微臣斗胆,要为他们鸣个不平。” 作为读书人的领袖,他不认同皇帝这般武断的评价。 “另类吗?不见得吧!” 朱元璋冷哼一声,道, “恰恰相反,咱这一道考题,才是最接地气,和民生息息相关的!” “咱举行科举,筛选官员的目的是什么?那是要真正到天下各个州县,去给老百姓办实事的!而不是选一批十指不沾阳春水,连稻谷优劣都辨别不出来的闺阁女子!” “这么简单的考题就难倒了所有人,让咱如何把县令、知府这样的重担交给你们?你们到了地方上,能有所作为吗?” “咱再给一次机会,谁来辨别?也不用你们说产地了,就说出优劣和份量来,咱就点他的状元!当然,要是说不出个所以然来,亦或是无的放矢,那咱也一定把他定为庸才,永不录用!连每天吃的饭粒子都辨别不好,绝对是一等一的蠢货!” 话音落下,奉天殿内鸦雀无声。 谁都不想被皇帝定义为蠢货,永不录用啊! 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