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2/3)页 许久之后,銮驾队伍才消失在官道上。 此次北巡,估摸着没有个三五个月,李世民是回不来的。 国事的担子,相当于压在李承乾的身上。 不过,有句话叫朝中无天子,太子是大王。 “东宫议事!” 他可不会去太极殿,又不是什么大事,除非大朝议的时候,才会去。 等到汇聚显德殿后。 李承乾道:“马上三月初了。” “梁国公,鼓励生育的筹划如何了?” 房玄龄道:“禀太子,已经全数筹划完毕,等到三月初一,就正式颁发推行。” “具体是怎么筹划的?” 房玄龄汇报的很是详细,许多细节想得很是周到,也做的相当到位。 比如说,在怀孕后,就要在官府登记造册。 诞下新生儿后,每个月官府有人会去查看,并发放每月资钱。 这是为了防止出现,诞下男婴养育,女婴卖掉的情况。 李承乾之所以提高女婴的奖励与每月资助。 根本原因是女婴的养育成本与回报不成比例,以及传统观念中,对女婴的不重视。 溺毙女婴,在考虑养育成本与劳动力的情况下,普通家庭做出这等事,不要太多。 当一个普通家庭的条件,只够养育一个男婴长大,那么第一个孩子不是男婴,考虑传宗接代,家庭劳动力的问题下,女婴大概率会被溺毙的。 在这种情形背景,朝廷如果不出手,根本无法在人口上,实现大的增长。 其实,大唐立国二十几年。 人口方面却没有大的增长。 部分原因是战乱后,以及李世民对外用兵的缘故。 但也有相当于一部分原因,是没有实质性的投入与福利性政策去鼓励百姓生育。 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。 李世民的天可汗头衔背后,是无数大唐百姓扛着沉重负担换来的。 就长安附近就有几十万禁军,需要朝廷供养。 一千六百多万的人口,要供养二十万大军的吃喝拉撒,相当于八十个人养一个禁军。 看似很多,但减去一部分不缴纳税赋的人,这个比例要低不少。 再有,遍布天下各道,州,县的折冲府,几近百万的府兵,比例已经低到夸张无比的地步。 虽说百万府兵自给自足,但这可都是青壮劳动力啊。 李世民动不动的就要打仗,能安心生产劳动? 他们产出能供自己,还不课户,也就是不用缴纳一般百姓的租庸调。 没有这百万青壮提供的税赋,都不敢想象,二十万常备军的支出,到底是几个人来承担的。 如此沉重的负担,百姓想要生育,他们生的出来,可养得起吗? 李承乾研究人口发现,李世民这么爱打仗,贞观年没崩,还得感谢战乱人口降低,百姓有田可种,有饭可吃,没有走投无路。 否则,就李世民这好大喜功性子,肯定把自己给玩进去。 贞观之治,也算没有评价错。 是有治世之功,却无盛世之相。 毕竟,贞观年的人口,在那儿摆着呢,怎么狡辩也没用。 贞观之治最大的贡献,其实是为未来的开元盛世打下了坚实稳定的基础。 但现在想要缔造盛世,不管从什么角度来讲,人口就必须增长上去。 人口一多,许多问题就能迎刃而解。 好在,这一次用吐蕃国财养唐人之策,能够有效的推动人口的政策。 朝廷出钱,鼓励生育,大家该生的生,不要担心生不起养不起,生的越多,奖励越多。 真金白银拿出来,解除百姓的后顾之忧,还就不信他们不会生养了。 “还是诸公想的周全啊。” “既有效的防止别有用心之人钻漏洞,也有效的保护好新生儿。” 李承乾毫不吝啬的称赞,道:“不错不错。” 第(2/3)页